武宏文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在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十大工程”
轉型綜改項目建設工程
一是以十大產業引領轉型。先進制造業重點推進10個先進制造業“王中王”項目。通航產業重點推進大同輕型飛機制造項目、大同航空動力輕型航空發動機項目達產達效。數字產業重點抓好秦淮數據環首都·燕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三期四期項目、普云大數據中心、新榮區秦淮大數據項目。新能源產業下大氣力推進西安隆基光伏全產業鏈項目。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推動城市動力電動汽車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總成”生產、陜汽集團天然氣重卡制造等項目建設。新材料產業重點推進石墨烯粉體生產項目、大同錫純半導體芯片材料生產建設等項目。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建設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冀東水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碧水源生產研發基地等項目。大健康及現代醫藥產業重點推進威奇達藥業青霉素綠色產業鏈升級項目、廣盛原黃芪中藥制劑生產線升級改造等項目。綠色建材產業重點推進省經建投裝配式建筑工廠、正方利民裝配式建筑產業園三期等項目建設?,F代紡織產業要緊緊依托中銀羊毛羊絨產業鏈生產基地項目。二是以五大開發區支撐轉型。大同開發區要做大做強氫都新能源產業城、裝備制造園區、通航園區、醫藥園區、現代紡織園區等一城五區建設。左云、新榮、云岡、平城4個省級開發區要實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三是以二十大技改項目助力轉型。一方面要積極幫助現有企業通過改進工藝、更新設備、智能應用等方式上馬技改項目;另一方面要不斷開發新的產業項目,實現全產業的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突出抓好云岡紙業年產10萬噸紙品、恒岳重工技改擴建、中國兵器、3528等總投資近百億65.5億元的20個技改項目。
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突破工程
一是綠色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扎實推進中海油和同煤集團40億方煤制天然氣項目核準前各項準備工作,重點推進大同3GW電池、1.5GW組件隆基光伏全產業鏈、山西城市動力1GW儲能電池制造、國網新源渾源抽水蓄能150萬千瓦等重大標桿項目;加速推動國網大同公司新榮500千伏送出項目建設、京能集團綠電送京通道、同煤集團“點對網”送京項目這6大項目。二是綠色環保能源消費市場基本形成。加大力度突破,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全力推進公交、出租、物流、公務用車等電動化進程,科創園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能源革命示范小區年內主體完工,大力推進靈丘風電供暖項目進程。三是能源體制機制重點改革取得突破。開展國家新能源+儲能示范政策爭取和項目申報,進一步加大電力體制改革步伐,開展新能源綠證交易創新試點,試點開展“新能源+大數據”改革示范。四是能源革命對外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爭取世行等國際組織能源轉型與綠色增長發展政策貸款和國內政策性資金,繼續擴大政產學研開放式合作機制,辦好大同能源革命專業論壇和博覽會,打造專業性能源高端對話和招商引資合作大平臺。
創新生態打造工程
一是建好創新平臺。大同國際能源革命科創園突出新能源技術研發、產業孵化、成果轉化的“大腦”作用,科創園投資發展公司要加大市場化運營發展的水平,全面提升建設、發展、管理、吸金的能力。二是壯大創新主體。規模企業要通過自我革新,加快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今年全市規模工業研發方面的支出要確保增長10%。三是集聚創新人才。大力實施“四個一批”創新人才集聚行動,加強廳校、廳市共建,支持大同大學做大做強,加快大同啟迪未來能源學院建設,整合全市職業教育資源,聚焦本土人才主力軍培育一批。四是培育創新文化。堅持把創新文化作為建設新時代大同的一項基礎工程,擺上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利用電視、報紙、微信、短視頻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文旅產業壯大工程
一是加快建設長城1號國家風景道。要把大同內外長城和外長城風景打造成一道塞外靚麗的風景道,讓歷經歲月的長城“雕塑”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飯碗”,讓“中國大同·塞上長城”成為文旅大同的金字招牌。二是加快大同古城保護修復。要堅定堅決把保護古城文物、延續古城文脈、傳承古城文化作為大同經濟建設的核心內容,持續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加快培育云路街等文化旅游業態。三是提升北岳恒山國家森林公園。要堅持把渾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作為創建5A級景區的重要基礎性設施工程,推動北岳恒山、渾源走出文化、生態、旅游有機結合的轉型升級之路。四是建設桑干河康養產業集聚區。要加快398博愛康養服務中心建設,支持世家小鎮建設綜合康養產業示范區,帶動黃經世家康養小鎮、桑干河冰雪小鎮等轉型項目建設步伐,著力打造康養型全域旅游示范區,讓文化旅游的陽光照在桑干河上。五是實施平城歷史文化大型藝術作品創作工程。以傳承北魏文化為主線,實施《天下大同》《北魏長歌》“兩劇”創作工程,年內要力爭完成腳本編制,著力打造兩大文旅融合演藝劇、歷史文化歌舞劇和交響音樂史詩,讓大同歷史文化真正活起來。
鄉村振興強農工程
一是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推進10萬畝桑干河流域核心示范區項目,在全市大力推廣“車河模式”,進一步做優做強黃花產業。聚焦打造全省“北肉”出口平臺,培育規模養殖場50個,全年生豬出欄120萬頭以上。推進與北京首農合作,全面提高畜產品發展的深加工水平。二是培育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市級層面扶持壯大北京大同商會恒宗黃芪集團等10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突出抓好北方醫藥黃芪深加工、黃花系列、藥茶功能產品開發等83大項目建設,推動農業從生產型向市場型轉變,把農產品深加工打造成全市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三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緊扣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治理和清潔取暖三大重點,充分發揮能源革命專員的作用,加大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工程
一是高起點規劃城市。按照省委賦予大同的目標定位,緊緊圍繞“生態宜居、聚商宜業、魅力宜游、繁華宜購、溫馨宜娛、開放宜創”“六宜”目標,著力建設“三區三地”即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示范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晉北及晉冀蒙長城金三角協同發展示范區和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環首都生態屏障和文化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基地,加快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新路。二是高水平發展城市。要聚力打造先進制造基地、通航產業高地、現代醫藥產地、數字經濟重地、文化旅游勝地,形成非煤產業占主導的產業轉型大格局,著力打造經濟富市;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著力打造文化強市;發揮“一湖三河”(文瀛湖、御河、十里河和甘河)生態效益,著力打造生態靚市。三是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管理“三個一體化”,啟動縱貫南北城市快線的規劃設計,持續改造城市消極空間,全面加快大縣城建設,增強城鎮對鄉村的帶動能力,縮小城鄉差距,提速城鎮化水平。支持渾源、左云實施啟動撤縣設市工作。
改革開放攻堅工程
一是持續攻堅重點改革。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統籌推進平城、云岡、新榮、云州、經開區“鄉鎮改街道、農村改社區”工作。深化出租車管理制度等交通領域重點改革。啟動實施縣區黨校和行政學校運行模式改革。強力推進財政體制、科技體制、土地管理制度、招商引資體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向縱深發展。二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圍繞外經、外資、外貿,積極申報建設開發區自貿區。完善大同國際陸港功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繼續開行中歐(亞)班列,舉辦好第三屆中蒙俄(大同)經濟合作發展論壇暨國際商品博覽會。加快云岡機場三期擴建,開工建設集大原高鐵。三是持續擴大招商引資。靈活運用以商招商、親情招商、委托招商、駐外招商、股權招商、基金招商、論壇招商、展會招商、產業鏈招商、小分隊招商等“十大招商引資辦法”,著力打造大項目好項目滾動上馬、梯次建設、成批投產的工作格局。
“三大攻堅戰”決勝工程
一是決戰完勝精準脫貧攻堅戰。全市剩余4734名貧困人口要如期實現脫貧,完善返貧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堅持排查、督查、普查“三查”并進,重點針對貧困縣退出14項指標,針對考核、巡視、審計、督導、評估、自查等10個方面以及疫情影響共“10+1”類問題,全部按照“十大清零行動”動態清零。二是扎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加強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強力實行“五水共治”,圓滿完成“十三五”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任務。持續加大國土綠化和造林綠化工作,渾源礦山生態修復要在全省形成示范,打造景區綠化品牌。三是全面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用足用好置換債券政策,多渠道多方式積極化解存量債務。要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做好農信社改制化險、地方金融機構監管等工作。
營商環境優化工程
一是加快政務平臺數字化。啟動實施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加快建設“一朵云、一張網、一平臺、一系統、一城墻”,全市各級各部門政務信息化經費一律統籌使用。二是加快政務服務便民化。落細落實“三對”“六最”要求,大力開展“五減”專項行動,加快推進“一網通辦”,全面鞏固“一枚印章管審批”,全程開展企業跟蹤化保姆式服務,務實開展“五送”行動。三是加快政務管理制度化。加快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標準化建設,完善各級政府“好差評”系統。全面改進12345便民服務熱線辦理機制,確保人民群眾訴求即接即辦。
民生福祉改善工程
一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建設43所普惠性幼兒園,推動教育建設PPP項目。堅持就近就便服從就優原則,再建設31所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好能源革命大講堂和能源進修學院社會講習所,再打造20所能源革命校園。推進“健康大同”建設,提高城市居民素質水平,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加快創建國家級精神文明城市。承辦好2020大同國際馬拉松等國際國內賽事,積極推進文瀛湖和御河、十里河生態園林建設和體育建設一體化工程。二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抓好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低保五保工作落實。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持續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老城區棚戶區改造建設,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動態保障工作。三是增強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要加強政治建設。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政治能力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二要提升治理效能。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要弘揚實干作風。自加壓力,實行考核、工作兩套目標體系,壓緊壓實市縣兩級責任,勇當突破連,敢當尖刀班,滾石上山啃骨頭,樣樣工作爭一流。
四要保持清正廉潔。堅定扛起“兩個責任”,全面壓實“一崗雙責”,加強審計監督,做好常態化的“經濟體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