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同市2019年全市和市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及2020年全市和市本級預算草案情況的報告
——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大同市財政局局長 劉義深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大同市全市和市本級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20年全市和市本級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財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經濟財政工作決策部署,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緊緊圍繞“136”發展戰略,積極支持打造先行區、當好兩個“尖兵”、推進“三大振興”,有力推動全市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財政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財政運行情況良好。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1.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經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后,各縣區人民代表大會相繼批準了本級預算并報市人大常委會備案。預算執行過程中,經新榮區、天鎮縣、左云縣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新榮區、天鎮縣、左云縣共計調減收入預算0.16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28.84億元調整為128.68億元;由于轉移支付補助、地方政府債券、上年結轉和調入資金等增加支出124.37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44.73億元變動為369.1億元。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0.13億元,為預算的101%,比上年增長8.7%。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執行363.36億元,為預算的98.4%,比上年增長8.8%。民生支出執行298.3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1%,比上年增長9.4%。
(1)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
稅收收入完成103.28億元,為預算的101.2%,增長16.5%。其中:增值稅完成39.53億元,為預算的96.4%;企業所得稅完成22.08億元,為預算的116.1%;個人所得稅完成1.76億元,為預算的54%;資源稅完成11.69億元,為預算的141.1%;其他稅收完成28.22億元,為預算的92.7%。
非稅收入完成26.85億元,為預算的100.1%,下降13.4%。其中:專項收入完成6.27億元,為預算的99.1%;行政事業性收費完成2.21億元,為預算的122.4%;罰沒收入完成3.75億元,為預算的117.9%;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完成6.29億元,為預算的83%;其他非稅收入完成8.33億元,為預算的106.5%。
(2)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執行31.02億元,為預算的99.9%,增長12.98%;公共安全支出執行16.92億元,為預算的99.9%,下降5.83%;教育支出執行54.11億元,為預算的98.8%,增長4.3%;科學技術支出執行2.26億元,為預算的99.9%,增長3.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執行9.75億元,為預算的98.7%,增長1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執行51.58億元,為預算的97.7%,增長15.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執行28.72億元,為預算的99%,下降3.5%;節能環保支出執行14.4億元,為預算的96%,增長95.2%;城鄉社區支出執行37.29億元,為預算的99.9%,增長31.8%;農林水支出執行56.59億元,為預算的98%,下降2.2%;交通運輸支出執行23.44億元,為預算的99.7%,增長18.4%;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執行4.3億元,為預算的99.9%,下降1.8%;商業服務業等支出執行1.1億元,為預算的86.5%,下降35.7%;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執行3.04億元,為預算的99.5%,下降40.1%;住房保障支出執行14.82億元,為預算的98.9%,增長1%;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支出執行2.33億元,為預算的93.1%;糧油物資儲備支出執行1.25億元,為預算的100%,增長48.9%;債務付息支出執行7.67億元,為預算的100%,下降1.12%;其他支出執行2.44億元,為預算的92.8%,下降26.7%。上述支出執行增減幅度變化,主要是受上級轉移支付政策執行、一次性建設項目等多種因素影響,整體執行情況向民生領域傾斜,全市民生支出比上年增長9.4%。
2.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經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后,報市人大常委會備案。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81.8億元,與備案預算一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08.7億元,根據上級要求和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六次常委會通過的調整預算方案,調入資金全部由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預算調入,上級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券、調入資金、上年結轉等共增加62.77億元,抵減補助下級支出43.3億元,凈增支出19.47億元。支出預算由108.7億元變動為128.17億元。
2019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8.4億元,為預算的95.8%,比上年增長3.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執行126.7億元,為預算的98.9%,比上年增長14.3%。
(1)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
稅收收入完成65.22億元,為預算的101.7%,增長15.2%。其中:增值稅完成25.07億元,為預算的101%;企業所得稅完成17億元,為預算的119.6%;個人所得稅完成1.13億元,為預算的51.2%;資源稅完成4.4億元,為預算的100.4%;其他稅收完成17.62億元,為預算的95.1%。
非稅收入完成13.17億元,為預算的74.4%,下降32.4%。其中:專項收入完成0.53億元,為預算的21.3%;行政事業性收費完成0.86億元,為預算的92%;罰沒收入完成2.03億元,為預算的105%;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完成3.71億元,為預算的62.7%;其他非稅收入完成6.04億元,為預算的94.2%。
(2)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
教育支出執行13.48億元,為預算的99.4%;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執行14.31億元,為預算的10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執行11.18億元,為預算的92.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執行6.77億元,為預算的98.5%;節能環保支出執行1.68億元,為預算的94.2%;農林水支出執行6.96億元,為預算的98.9%;科學技術支出執行0.83億元,為預算的99.7%;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執行0.5億元,為預算的97.3%;住房保障支出執行3.21億元,為預算的100%;城鄉社區支出執行18.61億元,為預算的100%。部分支出比上年下降,主要是市級加大對縣區轉移支付力度所致。
其他項目支出情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執行9.34億元,為預算的99.9%;公共安全支出執行11.43億元,為預算的99.9%;交通運輸支出執行17.13億元,為預算的99.8%;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0.96億元,為預算的99.5%;商業服務業等支出0.38億元,為預算的68.8%;糧油物資儲備支出執行0.9億元,為預算的100%;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支出執行0.64億元,為預算100%;債務付息支出執行7.67億元,為預算的100%。
3.省對全市轉移支付執行情況
2019年省對我市轉移支付20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返還性收入8.9億元,與上年持平;一般性轉移支付161.13億元,比上年增長38.7%;專項轉移支付34.71億元,比上年下降38.2%。
4.財政預算收支平衡情況
初步匯總市縣兩級財政總決算草案,2019年市縣兩級財政均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10.28億元,為預算的113.1%,增長36.2%。其中:市本級完成72.23億元,為預算的81.2%,下降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執行140.45億元,為預算的96.2%,增長41.4%。其中:市本級支出97.85億元,為預算的99.8%,增長21.8%。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21.15億元,為預算的211.5%,增長806.8%,主要是大同熱力公司實施重組,股權轉讓收入增加20億元;預算支出執行12.63億元,為預算的44%,下降16.7%。其中:市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20.06億元,為預算的200.6%,增長353.4%;預算支出執行12.55億元,為預算的43.9%,下降15.1%。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67億元,為預算的103.3%,增長8.18%;預算支出執行174億元,為預算的105.7%,增長13.5%。其中:市本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19.57億元,為預算的107%,增長12.5%;預算支出執行124.82億元,為預算的109.4%,增長13.9%。
(五)地方政府債務情況
2019年省財政核定我市新增政府債務規模44.6億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政管理、生態治理等重點民生領域建設和支持轉型綜改發展。其中,市本級留用35.53億元,轉貸各縣區9.07億元。
2019年省財政轉貸我市置換債券16.94億元,全部用于置換存量政府債務,對優化政府債務結構、降低債務成本和防范化解風險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市本級留用14.6億元,轉貸各縣區2.34億元。
2019年我市政府債務限額379億元,年末政府債務余額364億元,比政府債務限額低15億元,全市政府債務率為75%。
(六)落實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決議情況
2019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決議和審查意見,認真謀劃,主動作為,嚴格預算執行,規范預算管理,全力保障中央、省、市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1.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2019年,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市級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其中: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4億元,用于貧困村提質,改善貧困人員基本生活條件,重點解決了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安排專項資金6.2億元,用于緩解生產性資金短缺困難,培育壯大黃花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安排專項資金1.7億元,用于農村危房改造配套,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涉農獎勵和涉農金融融資配套。安排專項資金0.7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6.3億元,引導投資參與5個鄉村振興PPP項目,有力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二是持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出臺《關于開展降政府債務風險降政府債務率行動實施方案》,依托“地方全口徑債務監測系統”,對市本級821家、縣區級2376家部門單位進行全覆蓋動態監測,市縣兩級年內未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事件,也未發生政府性債務違法違規被問責事件。政府性債務全部依法納入預算管理,足額安排年度到期債務本息。嚴格執行債務限額管理,市本級債務控制在省定限額內,風險預警由一級紅色轉為二級橙色。
三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19年,我市爭取上級污染防治專項資金5.06億元,市級安排生態建設專項資金3.8億元,繼續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支持“五管齊下”嚴管措施的實施,重點支持了工業揚塵污染治理、空氣質量網格化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鄉村“煤改氣”“煤改電”、生物質燃料清潔取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土壤污染修復治理、渾源礦山生態修復。
2.著力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一是大力支持能源革命建設。2019年,市本級安排專項資金10.12億元,全力推進能源革命重大突破工程。支持“一園一城一院一所一委”建設,打造新能源“六大產業集群”,舉辦能源革命新技術新材料展示活動,支持未來能源館、科技創新平臺“一園一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究所、太行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等重大能源革命項目建設。
二是大力支持實施工業振興。市本級財政撥付專項資金10.86億元,主要用于鎂合金輪項目、羊毛羊絨產業、鑄造科研試制中心等項目建設,有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實施109個技改項目,其中37個技改項目獲得1.5億元省級扶持資金獎勵。市本級安排專項資金2.4億元,確保落實“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二十條”政策。使用應急周轉保障資金11.9億元,為中小微企業辦理121筆應急周轉保障金業務,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短缺困難。補充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資本金2億元,加強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能力。支持促進各類基金創立運營,落實到位資金26億元,投資規模126億元。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為各類企業減負61.2億元,清理行政事業單位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資金9.6億元,支持企業增強活力。
三是推動區域中心城市建設。2019年,財政統籌專項資金24.1億元,重點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煤快線地面路段全面通車,市區街巷整治全部完工,永泰門廣場、體育中心、大劇院等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御東公共活動走廊、體育中心景觀工程、氫都文化公園項目、高鐵站北廣場樞紐建設、魏都大道南出口和御河西路南出口生態綠化等建設進度加快;支持市縣兩級全域旅游規劃編制,支持推進三大旅游板塊建設,支持“二青會”、古都燈會、空中游古城、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中國世界遺產旅游推廣聯盟大會、云岡旅游季等大型活動舉辦。
3.保障重大民生事項投入
一是完善社會保障和就業體系。全市社保投入51.6億元,全力保障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實現全市醫療保險全覆蓋。統籌安排就業創業專項資金,做好“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新增城鎮就業5.08萬人。提高低保、優撫對象、殘疾軍人、孤兒養育、老年鄉村醫生退養等補助標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支持社會養老服務及康養產業發展。
二是推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市教育投入54.1億元,支持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3所,新增學位1830個,建設普惠性幼兒園31所,“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得到緩解。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精準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貼補助政策。支持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和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全面落實從學前教育到高職教育各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制度和資助政策,支持實施初高中校長基金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工程。
三是提高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全市醫藥衛生投入28.7億元,加快推動“1310”興醫提質工程,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全面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6項投入政策及取消藥品加成后財政補助資金,促進公立醫院持續健康發展,保證醫療服務能力不退步。支持醫療設備購置、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樓建設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支持胸痛、腦卒等尖端技術人才培養、保障村衛生室運行補助和村醫退養補助發放。足額安排市級財政配套資金,確?;竟残l生人均補助標準從55元提高到69元。全面落實城鄉醫療救助政策,增加大病救治病種至33種,提高困難群眾醫療保障水平。
4.不斷深化財政改革
一是啟動實施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2019年,出臺了《大同市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級與區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將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基本就業服務、基本養老保險等八類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市與區縣共同財政事權范圍,確定了市與區縣共同財政事權劃分、支出責任、保障標準及分擔比例。
二是繼續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2019年,出臺了《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促進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市本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申報實現全覆蓋,對19個財政重點支出項目和4個部門整體支出情況開展重點績效評價。
三是推進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改革。2019年,全市財政國庫動態監控系統完成搭建,514家市級預算單位、11個縣區和99個鄉鎮的預算單位實現全覆蓋。推行市、縣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5家試點單位已經正式運行。全年依法清理盤活存量資金48.54億元,財政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四是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梳理全市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家底,向市人大作出專題報告。開展地方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年度檢查,完成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確認工作。做好機構改革資產清查移交工作,全年共有18家企業資產完成整體劃轉,9家資產部分劃轉。
各位代表,2019年全市各項財政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取得了新的進展。這是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有力指導的結果,是各級各部門和全市人民拼搏奮進、攻堅克難的結果。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財政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受經濟增速放緩和減稅降費政策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動能不足;保工資、保運轉、?;久裆?、化解政府債務等剛性支出任務繁重,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和重大建設項目等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撐,財政收支矛盾異常突出;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等改革需進一步推進,等等。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也懇請各位代表、委員一如既往地給予指導和支持。
二、2020年收支預算安排情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2020年全市預算安排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定貫徹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積極推進我市“十大工程”建設,提質增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有力保證高質量轉型發展重點工作,努力開拓夯實財源基礎,堅持過“緊日子”思想,嚴格預算執行,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保工資、保運轉、?;久裆?積極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努力提升財政治理效能,確?!笆濉币巹潏A滿收官。
2020年財政收支預算: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預算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133.39億元,比上年完成數增長2.5%。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63.11億元(含省財政提前下達我市2020年新增一般債券14億元),比上年向市人大常委會備案預算同口徑增長6.9%(系剔除上級專項轉移支付提前下達數和2020年新增債券數后可比口徑,下同)。主要項目安排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5.17億元,同比增長1.4%;公共安全支出14.82億元,增長3.9%;教育支出59億元,增長9.1%;科學技術支出1.16億元,增長1.1%;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9.1億元,增長3.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2.53億元,增長23.3%;衛生健康支出22.31億元,增長9%;節能環保支出5.78億元,增長13.6%;城鄉社區支出17.99億元,增長3.1%;農林水支出21.19億元,下降16.8%;交通運輸支出3.87億元,增長37.5%;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1.52億元,增長1%;住房保障支出7.14億元,增長7.3%;債務還本付息支出7.69億元,與上年持平;預備費2.4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他支出1.78億元。
上述全市預算草案為市代編預算,各縣(區)預算待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將匯總報市人大常委會備案。
2020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81.15億元,比上年完成數增長3.51%。其中:稅收收入66.49億元,增長1.93%;非稅收入14.66億元,增長11.31%。
2020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122.4億元(含省財政提前下達我市2020年新增一般債券8.76億元),剔除2019年新增債券因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同口徑(下同)提高17.1%。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資金來源為: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財力81.15億元,省財政提前下達市本級2020年新增一般債券8.76億元,上級轉移補助凈收入7.41億元,政府性基金調入2.69億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調入22.39億元。主要項目安排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92億元,下降7.2%;公共安全支出9.94億元,下降2.7%;教育支出13.1億元,增長2.5%;科學技術支出0.66億元,增長1%;文化旅游與傳媒支出4.71億元,下降1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8億元,增長310.7%;醫療健康支出7.14億元,下降16.2%;節能環保支出2億元,增長57.3%;城鄉社區支出13.82億元,增長150.1%;農林水支出7.13億元,下降52.7%;交通運輸支出4.02億元,增長344.4%;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0.79億元,增長47.1%;住房保障支出2.85億元,增長7%;債務還本付息支出7.07億元,增長15.2%;預備費1.5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他支出7.05億元,下降16%。需要說明的是,受執行全省壓減一般性支出10%的統一要求、我市公共預算補充社保資金以及地方債券還本付息壓力巨大等多種因素影響,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缺口較大,多項支出預算比上年下降。為此,我們將全面考慮收支情況,合理編制政府性基金預算,用于彌補缺口,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2020年市級公共預算安排“三公”經費預算5122萬元,比2019年預算下降4.48%。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03萬元,與上年持平;公務接待費1244萬元,較2019年預算下降17.07%;公務用車經費3775萬元,比2019年預算增長0.43%。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預算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安排130.89億元,增長18.7%;爭取上級專項債券2.5億元;預算支出安排129.96億元(含省財政提前下達我市2020年新增專項債券2.5億元),增長53.6%,調入公共預算3.43億元。
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安排98.04億元,比上年增長35.7%,為平衡公共預算調出2.69億元,加上新增債券2.5億元,2020年基金預算可用財力為97.85億元。相應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97.85億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20.7%(不含新增債券2.5億元)。政府性基金要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用于保戰略,重點是“三大攻堅戰”、轉型綜改、兩個“尖兵”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其他重點項目。
(三)國有資本經營收支預算
2020年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2.69億元,增長7.3%。支出預算安排0.2億元,下降98%。其中: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2.39億元,增長11.6%。22.39億元全部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用于化解政府存量債務。
(四)2020年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預算
2020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12.5億元,比2019年預算下降4%,主要原因是保險費率降低,安排預算支出180.1億元。2020年,市本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3.6億元,比2019年同口徑下降3%,安排預算支出123.6億元。全市及市本級收支缺口通過上級社保經辦機構依規統籌解決。
三、2020年主要工作任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國家階段性的、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不斷出臺,我市完成全年財政收入任務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保工資、保運轉、?;久裆?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三大攻堅戰”等需要有力的財政支撐。各級各部門要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挖潛增收,努力實現全年收入任務的完成。同時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用好每一分財政資金,用有限的財力保障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一)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扎實做到財政收支提質增效。努力實現多渠道開源。嚴格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企業減輕壓力和輕裝上陣,以稅收的“減法”,實現財源培植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抓住大幅增加地方債券特別是專項債券的機遇,爭取更多的資金額度支持我市經濟發展和建設。緊跟新冠疫情形勢發展,落實好上級防控疫情財政政策。做好非稅收入征繳入庫工作,嚴禁違規減征、免征、緩征,實現應收盡收。全面梳理政府存量資產,分類提出盤活意見,拓寬收入來源。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示范作用,激勵社會資本,撬動金融資本,盡力整合匯集轉型發展資金。著力達到節支提效,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關要求,堅持過“緊日子”,一般性財政支出繼續壓減10%。定期清理各類結轉結余資金,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統籌用于保障民生和重點領域支出。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將支出不符合進度要求的預算資金調整用于亟需支持的重大項目。對不具備實施條件、項目進展緩慢以及預計難以支出的項目資金,一律收回用于平衡預算。
(二)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加大轉型發展財政支持力度,安排專項扶持資金12.7億元。其中,安排政府性基金5億元,支持先進制造、通用航空、現代醫藥、新能源、大數據、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轉型項目建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持發展清潔能源,加快科創園區、氫都新能源產業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究所建設,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支持開發區拓展轉型綜改主戰場,實施開發區能級提升工程,落實好開發區創新發展各項財稅優惠政策,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推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安排政府性基金4.5億元,用于工業振興獎勵資金,確?!肮膭詈椭С置駹I企業二十條”政策的落實。安排專項資金1.8億元,用于通航學院建設及正常運營。安排招商引智資金1億元,用于投資項目引進、對接、落地和落實“高校畢業生回同就業八條”優惠政策,加快實現引資聚才。積極爭取專項債券發行,支持“五區聯動”發展、棚戶區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古城復興和文旅振興,加快大同古城保護修復,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促進景點配套措施、旅游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三)圍繞重點難點領域,全力支持打贏“三大攻堅戰”。堅持以穩為主、穩中求降,全力化解政府債務。2020年市級財政綜合采取減、換、延、轉等多種方式,有效降低債務率和化解債務風險。安排化債資金38.22億元,爭取上級置換債券11.8億元,合計50.02億元專項用于償還到期債務;加強全口徑債務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建立化債獎懲機制,將債務化解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繼續加大脫貧攻堅投入力度,按照財政專項扶貧投入總量不變原則,市級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重點解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重大要求,完善產業就業帶貧利益聯結,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與全國、全省一道實現小康。堅持揚長補短、蓄力攻堅,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市級財政統籌安排污染防治經費2.36億元,并積極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繼續加大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推動清潔取暖和散煤替代向農村擴展,支持實施“五水共治”,開展土壤污染普查詳查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捍衛“大同藍”、打造“大同清”、厚植“大同綠”。
(四)圍繞社會和諧穩定,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民生為本,增進民生福祉。持續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支持教育公平發展。實施學前教育財政撥款制度,鞏固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普通高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增加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財政補助,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職業教育,努力實現教育資源優質均衡配置。統籌安排就業創業專項資金,做好“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低保、優撫對象、殘疾軍人、孤兒養育、老年鄉村醫生退養等補助標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促進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壯大。不斷提高社會治安治理水平,為大同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五)圍繞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建設現代財政治理體系。按照省統一安排,繼續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領域市與區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完善績效管理成果應用機制;繼續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工作,全面建成財政核心業務電子一體化系統;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現代政府采購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國有資產報告制度,積極推進市本級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和完成試點考核任務;積極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預決算公開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監督。
各位代表,2020年財政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重大決策部署,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全力完成好財政工作任務,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