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摘要)
——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大同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白永旺
2019年,全市法院在市委堅強領導、市人大有力監督和省高院正確指導下,在市政府、市政協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精神,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工作目標,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陽光司法,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以審判執行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為建設美麗富裕幸福大同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一、堅持服務大局理念,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全年共受理各類案件31573件,審執結30453件,同比分別上升10.52%和10.92%,結案率96.45%;其中,市中院受理4730件,審執結4517件,結案率95.5%。全市法官人均結案103.23件,其中平城區法院人均結案達258.41件。
重拳出擊,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市法院受理涉黑案件8件150人,已開庭7件;受理涉惡案件一審44件165人,已開庭42件,已宣判38件133人,二審受理16件53人,已宣判13件43人,有力打擊了黑惡勢力的囂張氣焰。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依法審結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綁架、強奸等暴力犯罪案件382件,審結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多發性侵財犯罪案件847件,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審結合同詐騙、貸款詐騙、票據詐騙、信用卡詐騙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136件,有力保障群眾財產安全。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79件,持續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辦理減刑、假釋案件335人,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赦案件審理工作。
精準對接,持續助推打好“三大攻堅戰”。制定15項專項行動計劃,下發《關于建立溝通交流機制提升案件辦理質量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依法穩妥審結民間借貸糾紛案件2362件、借款合同案件3106件,有效化解防范不良債權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審結各類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16件,全力守護“綠水青山”。緊扣法治扶貧,助力精準脫貧,制定出臺《涉農糾紛化解機制對接方案》,審結基層干部職務犯罪案件16件21人,審理涉農民工勞動爭議糾紛、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等各類涉農糾紛案件563件,為農民工討回勞動報酬20多萬元。密切關注涉民生領域糾紛,審結一審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3769件,相鄰關系、所有權等物權糾紛案件514件,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人格權糾紛案件200件,積極保障民生權益。強化對貧困戶司法救助,發放司法救助款180.9萬元。
優化提升,著力營造法治營商環境。努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司法活動對涉案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服務力度,走訪調研、送法上門,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審結天津普萊化工技術有限公司、李柏春等侵犯商業秘密案,優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促進創新驅動發展。依法審結涉及各類經濟主體的買賣合同、股權轉讓、物權糾紛等案件9228件、破產案件7件、知識產權案件77件,強化規則意識,弘揚契約精神,保護誠實守信,穩定市場主體預期,增強企業信心。
延伸職能,積極服務“放管服效”改革。積極服務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效”改革,加強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共受理各類行政案件351件,審結342件。其中,市中院受理112件,結案率100%。堅持依法裁判和協調化解并重,積極推進行政爭議實質化解,下發《行政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暫行辦法》,行政案件撤訴率17.47%。依法審結因重點項目建設涉及的土地、房屋征收拆遷安置等案件67件。大力推進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監督機制,制定《關于加強我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推進依法治市工作若干試行意見》,行政機關負責人員出庭應訴率達92.6%。
持續發力,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制定《執行案件辦理規范》等9個規范性文件不斷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共受理執行案件9888件,結案9594件,執結率97.03%,位列全省第三。積極開展“執行攻堅大行動”、“正在執行、晉法出擊”等系列專項行動,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136人、限制高消費4275人次、罰款56.7萬元、司法拘留112人、判決拒執罪7案7人,強化懲戒,擴大戰果。
二、牢記司法為民初心,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加大司法便民利民惠民工作力度,加快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兩個一站式”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陽光的司法服務。在“兩個一站式”建設綜合效能年度考評中,大同位列全省第二。
智能融合,搭建集約化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暢通訴訟服務大廳、訴訟服務網、移動終端、12368訴訟服務熱線、巡回辦理等多種渠道,形成“三區分設(立案、信訪、調解)、五位一體(訴訟引導、立案辦理、查詢咨詢、訴調對接、信訪接待)”的訴訟服務格局,為當事人提供一站通辦、一網通辦、一號通辦、一次通辦的訴訟服務,當場立案率96.5%,全市11家法院均實現跨域立案。開通短信、微信、手機APP等訴訟服務平臺,將實體訴訟服務向移動終端拓展。
訴源治理,構建社會化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積極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主動融入黨委和政府領導的訴源治理機制建設,成立法官工作室,開展送法進農村、進社區、進學?;顒?0余次。完善訴前多元解紛聯動銜接機制和訴調一體對接機制,與市住建局等相關部門建立18個協調機制和對接平臺,建設類型化專業化調解平臺。大力推進“分調裁審”機制改革,提高簡易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一審適用簡易程序結案11948件,簡易程序適用率70.87%。
科技助力,打造透明化司法公開四大平臺。全面建成并運行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庭審直播公開四大平臺,實現庭審同步錄音錄像、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網絡司法拍賣全覆蓋。繼續深入推進庭審公開,增加庭審網絡直播的案件數量,拓展庭審網絡點播覆蓋面,通過信息化推廣“可視化正義”。全市法院庭審錄音錄像11051件,錄音錄像率達105.96%;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21098件,電子卷宗覆蓋率100%;審判流程信息公開19702件,公開率98.77%;庭審直播6330件,直播率30.35%。其中市中院的庭審直播率連續三年位列全國中院前列。
三、踐行公正司法使命,推動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工作目標,堅持對標對表,強弱項、補短板,下大力提升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水平,關鍵質效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被評為“全國法院先進集體”,被命名全國“青少年維權崗”,市中院宣傳處處長薛淵同志被評為全國法院新聞輿論工作先進個人。
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明確審判人員和院庭長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構建規范審判權運行的“數據鐵籠”,實現有序放權與依法監督的統一,市中院院庭長辦結訴訟案件2620件,占全部結案數的76.59%。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嚴格落實證據裁判原則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相關人員出庭作證機制,嚴格貫徹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確保庭審實質化。推進家事審判方式改革,探索建立健全家事案件心理輔導干預、家事調查、訴前調解、判后回訪等制度,審結婚姻、繼承等家事案件3769件,其中調解1371件、撤訴687件,調撤率54.6%。圓滿完成第二批36名法官入額遴選工作。
著力構建審判管理新機制。強化審判委員會宏觀指導職能,召開審委會18次,討論重大疑難復雜案件62件。健全完善重大敏感案件督辦指導機制,強化重點案件輿情風險評估。積極回應群眾對辦案質效的關注,不斷加強審級監督、積案清理等工作,有效促進嚴格公正高效司法。強化動態監控,嚴格績效考評,法定審限內結案率達98.56%,一審服判息訴率84.16%。
深度應用“智慧法院”。推進審判領域人工智能研發,“法信”“數字圖書館”等智能輔助辦案平臺上線應用,為法官提供類案參照、文書糾錯等服務。全面建成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和聯合懲戒體系,推進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作,運行執行“一案一人一賬號”信息管理系統,提升執行信息化、規范化水平。全年網絡查詢13184件次、網絡司法拍賣863件、成交金額2.53億元,全省排名第二。上線運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平臺,審結相關案件1563件,實現多部門一網辦案,糾紛解決更加便捷。
四、強化黨建工作引領,打造“五個過硬”法院隊伍
按照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堅持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提升司法能力、改進司法作風。
突出抓好政治建設。始終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牢牢堅持黨對法院工作的絕對領導,確保黨中央、省市委決策部署在全市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貫徹執行。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一體推進。積極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不斷增強法院內生活力。持續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大力提升司法能力。聚焦審判工作核心,抓住審判工作要害,完善司法能力培養機制,選派審判業務骨干參加各類培訓班52期902人次。邀請專家學者來院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術討論會、案例研討、專題調研等活動,促進法學研究與審判實踐融合發展。積極做好干部培養選拔任用工作,在市委的關心支持下,選拔科級領導干部24人,職級套改、晉升調研員、主任科員58人,干部隊伍更加充滿生機活力。
集中整頓紀律作風。堅持從嚴治黨治院,深入開展黨性黨規黨紀教育和警示教育,扎實推進“紀律作風整頓年”專項活動,加強審務督查、司法巡查,大力提升干警拒腐防變能力。全年對周末和小長假進行15次突擊檢查,檢查辦公秩序6次,檢查庭審紀律20余次,及時整改問題12項,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懲治違法違紀行為。
主動接受各界監督。認真辦理代表意見、建議和來信,共辦理人大交轉辦案件7件,反饋率、滿意率均為100%。完善定向聯絡、走訪座談等機制,走訪聯絡各級人大代表30余次,邀請人大代表參加重要會議、視察法院工作、旁聽庭審、參與調解、見證執行。依法接受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7件次。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落實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4562件。全面落實新聞發布會、法院開放日等舉措,積極運用微信、微博、手機APP等融媒體加強司法宣傳,讓社會各界了解、參與和監督法院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我市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奮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開局之年。全市法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黨對法院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狠抓執法辦案第一要務,全面推進“兩個一站式”建設,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設美麗富裕幸福大同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一是在政治建設上更加堅定。堅持黨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大力加強政治建設,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實把黨的領導和黨的要求落實到法院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二是在服務大局上更有作為。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全市發展中心,不斷健全能動司法工作機制,提升服務保障精準度。依法懲治各類刑事犯罪,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營造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充分發揮商事審判作用,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積極服務供給側改革,加大民營企業保護力度;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完善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措施,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行政爭議化解力度,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進全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是在為民司法上更優服務。完善網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民利民舉措,加快推進兩個“一站式”建設,不斷提高訴訟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提供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司法產品,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積極推進多元化解、訴前調解、訴調對接、繁簡分流機制建設,提高審判質效,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司法需求。完善執行長效機制,推動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依法及時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四是在司法改革上更趨深入。深入推進訴訟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和繁簡分流改革,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要創新落實市域治理舉措,推動平安大同、法治大同建設。堅持以信息化為支撐,推進“智慧法院”建設轉型升級,繼續推動網上立案、審判輔助系統、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系統的深度應用,完善執行指揮中心一體化建設,讓司法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
五是在隊伍建設上更加過硬。全面落實《全省法院隊伍素能司法質效提升三年規劃》,加快推進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堅持把守初心、擔使命作為永恒課題和終身課題常抓不懈,加強政治建設、作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和廉政建設,努力建設一支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忠誠可靠、干凈擔當、清正廉潔的過硬法院隊伍,不斷提升法院為全市轉型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能力。